9月4日,新西兰。一场里氏7.2级的强震在拂晓前突然来袭,这绝对是在一个不设防的时间段内发生的可怕噩梦。但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耀新西兰南岛的最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奇,人们惊奇地发现,尽管当地房屋和基础设施遭到一些破坏,但在这次地震中无人死亡。
地震后的克赖斯特彻奇绝大多数建筑都保持了完整。这与今年1月海地里氏7.3级大地震建筑物大规模倒塌、遍地瓦砾形成了鲜明对比。整理/商靖
@马莎·萨维奇(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地质、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新西兰拥有非常完善的建筑法规……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与海地相比,新西兰建筑物(的抵抗震动的能力)更强。
同样是7级以上强震,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后果:新西兰的“零死亡”,海地的30万人遇难。
如今,地震才过去三个多月的新西兰早已告别了灾难来临时的痕迹。而地震已过去了将近一年的海地,依然还是满目疮痍。
发生于1月12日的海地地震,迄今已夺去了约30万条生命,太子港沦为一片废墟,超过100万人无家可归。现在的问题是:震后的重建工作还没结束,霍乱疫情又来了,到目前为止,海地霍乱已造成至少2193人死亡、近10万人感染。
如今,海地地震已经过去将近一年,但太子港几乎每个角落依然挤满了帐篷,130万的帐篷居民散布在残垣断壁之间。他们大部分都能获得干净的自来水、医护服务和食物。虽然能获得的医护服务水平难以与国际标准相提并论,但这已经比震前要好得多了。
然而,就业还是一个大难题。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海地人也没机会。在一个营地里,美国护士贝丝从包里拿出当天早上收到的半打简历,这些都是在找工作的海地医生。他们有学历,是海地目前急需的人才,却仍在破旧的帐篷里苦苦挣扎。“本来地震前还好好的医疗机构,现在都被救援工作给废掉了,药店都关门了,因为所有药都免费,也没有病人找医生看病了。”贝丝说。
地震灾区中,几乎2/3的医院都遭到严重损毁,甚至完全倒塌。波利卡普的药店就在地震中倒掉了。这些天来,他一直坐在向朋友借用的一间小药店门口,身后的货架上几乎是空的,只搁着几盒零碎的药品。他那间旧店铺的贷款却不能不还,每月4到5个点的利息也照旧,可生意已经做不下去了。
海地国内充斥着免费的外国药品,帐篷居民拿药不用给钱,还可以把这些免费药品拿到黑市上去卖,价格很低廉。没有医生,过去凭处方开药的那一套完全不存在了。“现在没有生意可做,我只是坐在这里,想想还有什么可做。”波利卡普边听着收音机边说。
地震发生后,海地驻美国大使约瑟夫称,海地建筑物的安全性是世界上最差的,估计地震将会造成巨大灾难。结果,他不幸言中。
地震袭击之前,海地是太子港最漂亮的建筑。明亮的白色以及协调的构造,是这座城市的一个标志。坐落在三月广场之上,紧邻海港。这是太子港的中心区,重要政府、社区机构均设于此。但在这次地震中,、议会大厦、大教堂和部分政府部门建筑都严重受损。受损的政府建筑中包括财政部、公共事务部、通信与文化部等。总统普雷瓦尔的参谋长郎强普描述说,周围的建筑“都东倒西歪了”。
尚且如此,就更别提民房了。由于海地比较贫困,当地很多房屋都非常不结实,大多数住所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建筑标准。在太子港,大量不结实的房屋建在环城而立的小山上。太子港是个有200万人口的大城市,但是这个城市最初设计只能容纳20万人。由于过度拥挤,太子港的房屋建筑质量很差。2008年11月,在太子港郊区佩蒂翁城的一所学校倒塌之后,太子港市长表示,估计有60%的房屋都非常粗糙,在普通的情况下都非常不安全。因此,这起地震造成了大量房屋倒塌。
地震前,42岁的艾迪拥有一所计算机学校和一家电子科技类产品商场。他大部分的存货都毁于地震,房东不但不退回房租,反而要他支付修缮房屋的费用。如今,艾迪只能在街边用破铁皮和旧门板搭起一个临时货摊,他诙谐地将其称为“电子大世界”。他的存货只剩下一台修过的笔记本电脑、一个数码摄像机、几个U盘、几块电池和一个塑料手电筒——这还都是向供应商赊来的。
海地7.3级地震与今年9月新西兰发生的7.2级地震震级相仿,强度相当,但两次灾害的结局差异之大令人吃惊——一边是30万人遇难,一边却是“零死亡”。
“地震不会杀死人,杀死人的是糟糕的建筑。”国际灾害防范委员会主席亚尼夫这样诠释所谓的“新西兰奇迹”。
距离震中41公里的基督城CBD,亚历桑德拉女士的房子安然无恙;距离震中25公里的勒姆区,坎特伯雷大学工程系大一学生孙四维的房子安然无恙;距离震中3公里的达菲尔德,史密斯夫妇的房子还是安然无恙;这些房子,与基督城几乎所有的民房一样,都是所谓的“轻型木结构”,不过一二层高,砖石材料仅仅用于外墙装饰或房顶的烟囱。住在基督城的服装设计师艾薇女士说,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她感觉自己的房子就像是在荷叶上一样,“就算下面的水再怎么翻滚,荷叶也只是轻轻地飘动。”这些随地震波“飘动”的小木屋,虽然有些外墙脱落或烟囱倾倒,但没有彻底坍塌。
海地的建筑质量与新西兰有着天壤之别,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其难以根治的腐败。海地作为世上最腐败的国家之一,执行建筑标准极其松垮,当地建筑材料的品质也很成问题。
其实,海地并非没条件用较少的钱来制造优质的建筑物。比如,在重建过程中就有许多金钱难尽其用的例子。本来,有一种便携式岩石粉碎机,能将震后的建筑废墟粉碎成砂石和瓦砾,这些砂石瓦砾又可以拿去重新充当建筑材料。这种价值5万美元一台的便携式机器在英国已得到广泛的好评,并且海地也已经租赁了一些来参与重建工作。位于震中附近的小镇戈阿韦,就有10台便携式岩石粉碎机进驻。然而,批评者却说这根本就是一种浪费。“像这样的设备需要定期维护,”一名建筑工人批评美国国际开发署的这一项目,“他们很好地训练了海地人怎么样去使用和维护这些机器,但是一旦水管爆裂或者其他零件受损,我们又去哪里弄替换的零件呢?”
9月4日凌晨,新西兰南岛发生里氏7.2级地震,震中位于克赖斯特彻奇(基督城)以西30公里处,震源深度20公里。地震最终造成2人重伤,另有数人受轻伤,无人死亡。
据新西兰建筑研究协会公布的材料显示,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新西兰就在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及桥梁上采用了结构隔震减震装置。举例来说,议会内阁办公楼和卫生部大楼均采用含铅的橡胶垫将建筑体和地基梁隔开,隔震装置能够大大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害。
由新西兰建筑研究协会为抗震专门设计的木框架大玻璃轻型建筑在民居中的大面积推广也降低了地震的伤害。上世纪80年代起,在新西兰政府的大力倡导下,这种轻型木结构建筑方式得以在全国推广,目前,新西兰有80%左右的低层和多层住宅采用这种建筑方式。
新西兰完善和严格的建筑法规也大幅度的降低了“”工程的可能性。新西兰在《建筑法》和建筑规范中对投入资产的人、设计师以及设计图都作了具体规定,规定要求设计师完成图纸设计后,要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审核;并且,在建筑物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时实行“问责制”,依法严惩有关人员。
新西兰对于公民的防灾、减灾教育更是注重细水长流的效果。多年来,新西兰国家民防部都会印制防御各种具体灾害的宣传品,内容有灾害的识别、预防以及如何自救、互救等,所有公民人手一套。
1月12日,加勒比岛国海地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致使约30万人丧生。地震使基础医疗设施损毁严重,霍乱疫情四处蔓延,造成至少2193人死亡、近10万人感染。
旧金山慈善组织“人文建筑”的执行董事辛克莱说,2009年10月,他曾访问太子港和戈纳伊夫市。在评估当地建筑质量时他感到担忧,那里的建筑规划设计和建造工艺远比其他几个国家糟糕。他说:“在海地,几乎所有建筑都存在重大缺陷。”
来自美国的设计师艾伦曾为距太子港80多公里的一个渔村设计一所医院。根据艾伦的调查,海地大多数建筑都是由混凝土建造的。但由于混凝土非常昂贵,水泥主要进口自美国,一些承包商暗中在水泥中添加了沙土,导致建筑质量大打折扣。曾在海地承建过工程的非盈利组织“合格建筑发展集团”执行董事哈斯也称,海地使用的混凝土根本不符合标准。
由于没有统一的建筑标准,海地建筑物在设计时极少考虑安全因素。艾伦说:“在美国施工时,通常都会给出两倍的设计强度。而在海地的建筑规划设计中,只要能够支撑住整栋建筑即可。”由艾伦主持设计的医院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并特别考虑到对飓风的抵抗性,因此这家医院在此次地震中受损很小。